生前持戒精严 临终瑞相往生
——恩师上清下贵往生纪实
释净珠尼师
四川省安岳县文昌寺住持,比丘尼释清贵,俗名黄安秀,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周礼镇。幼年随父母吃素念佛。七岁在上禅下庄老和尚座下皈依,因为信仰佛教,不顾人们讥笑,一直独身素食。为了生活曾做过零时工,务过农,还做过小生意。落实宗教政策后,年在安岳县文化镇清泉寺上成下重法师座下剃度出家,法名清贵,并往五台山求授沙弥尼戒和菩萨戒,为了更能精进修学,年在新都宝光寺求授三壇大戒。为弘扬佛法,向四川省佛教协会申请将周礼镇文昌宫作为佛教道场,命名文昌寺。得到批准后,她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悉数捐出培修文昌寺。曾到乐至、资阳、遂宁、成都、重庆,以致远赴五台山、峨嵋山、九华山、普陀山等地,一面参学,一面募化,累计四十多万元投入寺庙培修。
年朝普陀山,怕船上吃素不方便,在重庆慈云寺捡了两笼馒头,一直吃到普陀山上。回四川的时候在船上竟饿了四天四夜,脚肿得行动不便。师父一生持戒精严,深受信众崇拜。收剃度弟子四十余人,皈依者千余人。加持好不少精神病患者,大家私下称她为“清贵观音”。
年月发现大便经常出血,到成都华西医院检查,医生怀疑是直肠癌,建议住院观察,准备做手术。因当时寺内正在修天王殿和念佛堂。她第二天便找到医生说:“我既得癌症,反正开不开刀都是死,还浪费那么多钱在我身上,不是太可惜了,不如把它留给寺院。”没做手术,便返回寺庙。
年正值师父病情严重的时候,寺庙只有我一人留在师父身边,她仍不顾自己年老病苦,将我送回重庆佛学院本科班继续深造。还对我说:“我一定会等到你回来”。年不负师望,弟子用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毕业证。师父高兴的说:“我终于为安岳县佛教界培养了人才”。农历十月初四“天王殿”开光后,师父的病情开始恶化,在不得已的情况下,输点安基酸 。年前个三月,师父就只喝米汤水和吃冰糕。
在圆寂前三天,即月日(农历三月二十三)。上昌下臻老法师了解到家师病情严重,就通知安岳县助念组来助念。他们请示师父说:“我们来帮助您助念,您高兴吗?”师父点点头说:“高兴。”大约在十点钟左右,家师微笑的说:“蚊帐上有一朵莲花金光闪闪,”接着她又说:“大家先去休息吧!我今晚还不得走。”第二天即月日(农历三月二十四日)早晨,五点钟开始念佛,由于生前的愿望一直是想到乐至县报国寺往生,只因当时身体极度虚弱,没办法满足它的心愿,曾一度生起烦恼,后来逐步消除。在这个时候我转达了上昌下臻老法师对她的关心和希望。并对她说:“师父,弟子希望您能够在文昌寺往生,给众生作个榜样,能够弘化一方。”师父于是点点头,开始专心念佛。
月日(农历三月二十五)家师交待她俗家侄女说:“你要亲手把我胸前的东西交给净殊,我所有的东西全部是庙子里的,你们不能动一分一厘。”下午三点过要求沐浴后,坐在凉椅上一心念佛。这时候有居士问:“师父,您见到阿弥陀佛没有?”她点了点头。居士又问:“你怎么还不去?”师父说:“时间还没到。”她又继续念佛,到七点二十五分安详坐化。在病中我抱她时,四肢僵硬。往生后十二小时头顶温热,四肢柔软。为了满足师父之愿,在安岳助念两日后,送往乐至报国寺,继续助念至七日。火化后捡得光洁圆形坚固子颗,翡翠色舍利花数朵,白色完好的牙齿颗。
赞曰:
自幼长斋念佛,童贞虔诚入道;
清修守戒精严,末法难行能行;
深受信众敬仰,私称“清贵观音”;
愿心终胜业力,临终安详往生;
肢柔顶暖瑞相,舍利示征后人。
沐恩弟子:释净殊谨述
关于这则清贵尼师往生的报道
《蜀中净土》编辑组
四川安岳文昌寺住持、比丘尼清贵法师(),生前要求在乐至报国寺火化,并将骨灰撒一半在报国寺,与众生结缘。
清贵尼师,夙具慧根,童年即随父母长斋念佛;及长,出离心切,坚持独身;出家后,建寺弘法,持戒修行,难行能行,化度一方,深受群众敬爱,私下称她为“清贵观音”。综观她的一生,有以下三点值得称述:
、持戒精严,末法少见。 如朝普陀时,自带馒头吃完。归途中,怕船上卖的馒头沾有荤腥,饿了四天四夜。一生持戒都十分严格,这在今天僧众中,实难能可贵。
、放下躯壳, 爱寺如家。当她在医生检查怀疑为直肠癌、嘱住院手术时。她考虑费用过巨,又可能难治,怕影响寺院兴建,拒不治疗。回寺后,全力建成天王殿及念佛堂。临终前,其俗家侄女给她沐浴,嘱将她带在身边的钱,如数点交给承担寺务的净殊尼师。并严厉告诫她侄女,不能动一分一厘。
、临终瑞相,历历可数。 病重时,两次看见莲花。往生前一天夜里,叫助念同修去休息,说我今天不得走。问她是否看见阿弥陀佛时,接连点头。往生当天,要求沐浴换衣后,坐凉椅上,念佛坐化。助念十二小时后,头顶温暖。病中肢体僵硬,死后肢体柔软。月日(农历三月初二日)上午点在乐至报国寺火化时,来自各地的四众弟子约人,大家齐心念佛。
火化后,从骨灰中捡出米黄色、黑色的坚固子粒,大的如黄豆,小的如粟米大;翡翠色舍利花数朵。准备在文昌寺建塔供养。
真信切愿,持戒念佛,为往生必备资粮,清贵尼师生前均已具足。而临终瑞相,又历历可征。因此,我们对他往生的事迹,作上述报道。
|